头条焦点:郑州新增绿地面积首次下降,这是因为......
从“绿城”到国家园林城市
再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郑州用了数十年的时间,
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
如今
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
郑州又将以怎样的方式
来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
向更好水平、更高层次发展
一切都要从一组数据的变化开始
在今年2月份公布的《郑州市2023年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施方案》中,年度计划新增绿地面积变成了300万平方米,而这一指标多年来一直都是500万平方米,实际建设面积甚至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。就在外界对这一指标下降众说纷纭、不断猜测的时候,郑州市园林局作出了解释。
郑州市园林局城市绿化处处长张永强说:“从2012年以来,每年新建的绿地面积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以前提的是量质并举,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可能更加突出绿地的建设质量,更加体现为民服务的便利程度。”
回顾郑州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历史,增加绿量一直是被摆在首位的。作为曾经的“风沙之城”,郑州市一步一个脚印在追逐绿色的道路上从未停歇。“绿城”的美誉、“国家园林城市”的称号,就是对郑州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的最好褒奖。2006年之后,郑州市又开始向“国家生态园林城市”这一更高目标迈进。随着生态廊道建设等一系列园林绿化工作的强力推进,郑州市成功的在2020年创建成为“国家生态园林城市”,这也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会以上城市。
经过不断努力,郑州市三绿指标,即:城市建成区绿地率、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不断增加。据初步统计,2022年郑州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.72%绿地率是36.81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15.32平方米。2011年底郑州市的三绿指标则为32%、36.2%和10.2平方米。
张永强说:“2012年到现在,三绿指标都有了大幅提升,大家可以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绿地更多了,公园也更多了,休闲健身的街头的游园也是随处可见。截至2022年底,公园绿地覆盖率达到91.26%,超过了国家要求90%的这样一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比较高的标准。出门300米见绿、500名见园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。”
如今,绿色已成为郑州最浓的“底色”,一株株树木、一块块绿地、一座座公园,正不断点缀、叠加、融合,汇聚成城市的绿色肌理。这一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感同身受。
“环境变得更好了,到处是小公园。”
“绿化更美观了,我上班经常走金水路,路边的花草树木看着特别赏心悦目。”
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。宜居的生态环境是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重要体现。郑州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,对改善城市的环境,促进经济建设,推动社会进步,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郑州市生态环保局大气处处长刘洋说:“近3年郑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6项污染物均保持了下降,pm2.5年浓度下降了11.8%,重度以上污染天数从原来的11天减少到了9天,在全国168个主要城市排名提升了5个位次。”
当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就开始逐步要向质变发展。2023年新增绿地面积的下降,不是郑州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停滞和退步,而是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信号。郑州未来要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、宜居宜业宜游的绿都郑州,郑州的园林绿化发展也要顺应要求,迈入全新的发展时代。
张永强告诉记者,未来,郑州将在继续增加绿量的同时,完善绿地的品质,实现绿地的高品质发展,“我们想在城市里将绿地实现无界的融合,让绿地更好的和城市连接衔接;在公园或者绿地增加更多的完善功能,增加更多的体育设施,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;借助景区打造旅游品牌,让提升郑州品牌和形象力。”
不仅如此,未来,郑州的园林绿化还将围绕“宜老宜小”要求,打造全龄型的绿地,从而让广大市民真正享受到园林绿化带来的幸福感。
记者:李澎 刘榕
编辑:梁景芝
统筹:马松林 相山